2024-03-29-星期五
◎PChome │◎YAHOO │
 

國家人權博物館正式成立 人權新頁
【記者郭襄陽台北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昨(18)日在行政院長賴清德、文化部長鄭麗君、人權館館長陳俊宏、政治受難者前輩、家屬及眾多國內外貴賓共同見證下,正式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揭牌成立。

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是臺灣社會,特別是所有政治受難者前輩長達十數年的殷切期盼。在經各界努力下,《人權館組織法》於去(106)年12月三讀通過並由總統公布,今(107)年3月15日正式施行,為臺灣推動人權及轉型正義之進程,寫下新的篇章。

人權館選擇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隆重舉行揭牌活動,邀請到來自全臺各地近百名政治受難者前輩及家屬蒞臨,並特邀德國史塔西檔案局Roland Jahn局長與多名國際貴賓出席參與,共同見證臺灣人權的重要時刻。

行政院長賴清德首先向出席的政治受難者前輩們表達敬意,接著表示,去年以來,《國家人權博物館組織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相繼通過並完成立法,宣示臺灣社會面對威權歷史、落實轉型正義,又進入了全新階段。轉型正義不僅是對受害者賠償和名譽的恢復,更要對國家暴力體制進行全面反省。此外,威權統治以及人權受到集體壓迫的經驗,並非臺灣獨有,期盼人權館能夠借鏡國際,與世界各國相關館舍進行專業合作與密切交流,讓臺灣的故事、臺灣的聲音,與更多國家的人們分享。

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今年是聯合國通過世界人權宣言70年,今天518國際博物館日,很榮幸臺灣能送給世界國家人權博物館這個珍貴的禮物。人權館的成立是責任與義務的開始,將以更堅定的態度、更專業的投入,回應前輩們和整體社會的期待。白色恐怖綠島、景美紀念園區是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遺址,從審判、監禁之地,轉化為推動真相與和解之地,開啟社會對話,修正過去不正義作為,使人權價值成為全民共同的價值,也是民主社會得以永續發展的基礎。未來人權館除積極進行綠島、景美兩處歷史遺址的保存維護外,也將串連全臺各地威權統治不義遺址,重建歷史記憶與空間紋理,並透過博物館展示與公共功能,成為當代社會落實人權教育的重要場域。

政治受難者陳中統代表致詞中表示,韓國、德國在積極進行轉型正義的工作後,逐步公布真相、找出元凶,落實司法平反與國家賠償,進而達到社會的和解,值得我們效法。許多前輩在威權統治下,在苦牢中度過年輕歲月,現今卻身體老邁,逐漸凋零,這是時間流逝的現實。而新生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標註轉型正義工作的里程碑,期許未來擔起重任,讓政治檔案早日公開,不義遺址獲得保存,還原歷史真相,如此才能促進社會和解。

人權館此次邀請到政治受難者歐陽劍華及張常美之長子─歐陽慧剛博士率領實踐大學交響樂團,演出名揚國際的臺灣作曲家蕭泰然的作品「臺灣魂」,以及由受難者郭振純前輩作詞、艾文譜曲的「行家己的路」等,以動人且富含深義的旋律,為活動拉開序幕。另亦邀請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為本次揭牌活動創作鼓樂與現代舞作品「綻放的百合」,內容以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遺書文字作為起點,向不同年代的人權先行者致敬,藉由舞者的肢體語言,舞動出臺灣人權的艱辛之路,並表達從禁錮、記憶逐漸走向光明與自由綻放之意涵。

揭牌儀式由院長賴清德、部長鄭麗君、政治受難者代表蔡寬裕、吳聲潤、林燿呈以及國際貴賓等共同拉下布幔,展現出繪有和平白鴿展翅的世界地圖,再由賴院長在其中標註臺灣,正式宣布國家人權博物館成立,也象徵臺灣成為全球守護人權的重要國家之一。

人權館下轄綠島、景美兩處白色恐怖紀念園區,是亞洲首座將威權統治遺址轉化為博物館場域進行人權教育的空間,設置有「典藏研究及檔案中心」,以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文獻史料及檔案為基礎,架構威權體制侵害人權的面貌,未來配合政治檔案之逐步開放,將開啟加害體系及其協力者的研究,協助釐清真相,讓遭受不當判決與權益受損的前輩們,在歷史正義中恢復應有的名譽與尊嚴,並且支持當代臺灣的人權研究和跨國合作,共同實踐人權與公義的核心價值。2018/5/18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