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星期四
◎PChome │◎YAHOO │
 

紫斑病(簡稱ITP) 發生率: 女高於男
[記者謝雨澄台北報導]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總內科部輸血醫學科主任邱宗傑表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慢性自發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病(以下簡稱ITP) 罹病率約萬分之一左右,但女性發生率卻高於男性。因此當女性有類似症狀時,千萬別輕忽或誤認為是單純的婦科疾病,最好接受進一步檢查,雖然有時身體瘀青或紫斑,可能是不小心撞擊所致,但也可能是一種「出血傾向」的警訊,不容忽視 。

金小姐,今年34歲,七年前在懷孕期間罹患慢性自發性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簡稱ITP),當時曾以類固醇及免疫球蛋白藥物治療,但效果有限。經詳細檢查後發現血小板只有5,180/μl (正常值為150,000 ~ 400,000/μl),紅血球與白血球皆正常,最後證實是血小板嚴重不足所造成的大量經血不止,是慢性自發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簡稱ITP) 典型症狀之一。經給予新一代血小板增生劑(eltrombopag類藥物) 治療後,血小板逐漸回升,月事出血症狀也恢復正常,控制成效良好。

由於ITP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又稱為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病。ITP 的病因源於免疫系統將血小板視為外來物質,產生抗體(稱為「自體抗體」)來攻擊血小板,加速血小板破壞的速度,並阻礙血小板的生成,造成血液中血小板含量過低。大部份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黏膜或皮膚出血,而女性病人則常有月經過多現象。可分急性或慢性,急性常發生於小孩或年輕人,發作期間少於六個月,常可自己恢復正常。慢性則常發生於成人,一般需要透過藥物治療來改善ITP。

邱宗傑特別說明,由於ITP 最新治療目標是「預防病人出血、改善生活品質」,因此當第一線治療藥物治療無效時,第二線治療藥物就相對非常重要了。有別於傳統ITP藥物,新一代非類固醇口服血小板增生劑(eltrombopag類藥物),可減少血小板破壞、促進血小板合成,用於曾經接受ITP治療之成人患者,能幫助控制病情、安全性良好、改善生活品質。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接受新一代非類固醇口服血小板增生劑(eltrombopag類藥物) 治療1~2週後,血小板數目會明顯增加;治療6個月期間,血小板數量會持續達到500,00~400,000/μl以上,控制成效良好,同時可大幅降低出血發生率,讓患者活動更自由。此外,無論是否曾接受其他ITP藥物治療或者是否進行脾臟切除術,都不會影響療效。

邱宗傑再度呼籲,ITP症狀可大可小,輕則皮膚瘀青、紫斑,重則致命性腦出血,因此ITP預防之道也相當重要,日常生活中應該要注意檢查皮膚和黏膜完整性、注意出血現象、避免皮膚受傷、維持腸胃道健康、避免口腔及黏膜受傷、避免侵入性治療或檢查、依照醫囑用藥、遠離酒精,當發現身上有異常出血點或瘀血時,必須儘快就醫,詳查病因、持續治療,以免造成嚴重併發症。只要積極面對、早期診斷、持續治療、作息規律、壓力舒緩,生活品質更美好,愛動樂活不是夢!(2010/12/15)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