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星期五
◎PChome │◎YAHOO │
 

談兩岸 鄭文燦:兩岸共好 追求交流常態化
【記者謝政儒桃園報導】桃園市長鄭文燦今(7)日下午前往市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多功能演藝廳,出席「2018桃園市兩岸事務小組論壇」,與多維TW總策劃于品海博士共同討論新的兩岸關係。

鄭文燦表示,今日論壇主要討論「十九大後兩岸經濟發展」,中國崛起是非常複雜的議題,不應只看到正面的宣傳,而應廣納多元的意見,對中國進行正確的評價,不要高估,過度樂觀,也不要低估,刻意唱衰。中國市場有很多機會,也有很多風險。而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兩岸之間交流項目越來越廣泛,其中,中國大陸旅客到台灣的第一站就是桃園,他深切期盼不要有政治障礙,追求兩岸共好,讓兩岸的觀光、產業、經貿交流可以常態化。

另表示,1978年中共第11屆三中全會決定採取經濟改革的開放政策,而在十九大後也看到,面對中國經濟發展城鄉差距、貧富失衡、房地產泡沫化及負債惡化等問題,習近平採取權力集中推動改革的做法,與談人于品海博士認為中國在宏觀調控能力相當細緻,可以度過困難。但是,在中國在經濟減速時,又必須達到質量提升的發展,這是非常困難的。

于品海主張,台灣經濟應整合於中國紅色供應鏈,他提出不同看法,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也是日、美高科技及傳統產業供應鏈的一環,非獨立自自主的供應鏈,要將台灣整合紅色供應鏈,並不是最佳選擇,而台灣的企業即便沒有政府政策的導引,仍會評估如何更有競爭力、更國際化,因此台灣企業的首選,不會是將台灣整合至紅色供應鏈當中。

鄭文燦說,陸資是台灣經濟再成長的論點也值得商榷,因為台灣目前並不缺乏資金,依據中央銀行的統計,約有13兆元的銀行存款未貸放出去,壽險資金也有超過10兆元未投入產業;同時,政府對房地產採取抑制的政策,避免高房價帶來的社會不公平,因此台灣應導引資金流入產業的投資,而非單純思考開放陸資。

鄭文燦也說,服務業是國家無形的力量,也是最根留台灣的產業,因此服務業的升級是非常重要的,但台灣的服務業也不應僅倚賴大陸市場的開放。互聯網是中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重大成就,像是阿里巴巴、騰訊等,但當中也有許多陷阱及風險,互聯網公司可能因為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持,會出現倒閉風潮。因此,在十九大的經濟部分報告中,側重於增加實體經濟,提高產品質量,若僅依靠互聯網,升級經濟產業是不可能的。

又說,文創產業是台灣的優勢,台灣擁有多元民主的生活價值,深具潛力,但仍需克服市場及文化障礙,對於台灣文創產業是否要冀望中國文創產業的開放,仍必須謹慎思考。

鄭文燦指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的比重也逐漸提高,但是在十九大的報告主題卻著重於脫貧,可見其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平衡與矛盾,人民生活願望並未獲得滿足,同時也衍伸許多問題,包括:貧富差距、城鄉失衡、環境污染、房市泡沫化、負債增加等,也因為中國政治制度的關係,負債無法透明化,這將會是習近平面對內部的重大挑戰。

也表示,發展中國家都會遭遇中等收入的經濟發展停滯問題,中國經濟成長不可能永遠維持7%,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論述,在快速成長、高度繁榮的經濟,過度樂觀的投資客可能會突然崩潰,這是所謂的「明斯基時刻」,在過去20年,中國的企業與地方發展多依靠沒有紀律的金融體系放款,信用風險的管理浮濫,而製造出來的繁榮,是「看不見的負債繁榮」,未來中國將會遇到挑戰;而中國的政治與經濟非常緊密,以政府為資源核心的經濟,容易有特權授予、政治誤判、非市場因素,因此習近平認為要改革,必須將權力集中,而在高度繁榮需要減速的時刻,加上國家資本主義型態的中國經濟,勢必採取「打貪、打富」的政策,人民的不平才會平息;若採取市場化的方法,或許會建立更透明化、效率的標準,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向。

鄭文燦談到,中國經濟崛起與許多國家產生戰略的衝突,雖然從全球化當中獲取利益,但也必須依賴全球化才能持續成長。中國經濟未來仍然與世界經濟連動。

他也說,國台辦近期宣布31項惠台措施,打破過去的兩岸代理人制度,過去的代理人制度並非台灣主流民意所能接受,惠台措施與三中一青、一國兩制的思維不同,這是改以中國為主,希望台灣融入中國經濟。提供台灣人到中國就學、就業的機會,這是深度的經濟整合,相信未來中國會釋出更多的惠台措施,然而因雙方仍有文化、制度、政治的差異,因此是否具足夠的吸引力仍待觀察。

鄭文燦說,蔡英文總統針對兩岸關係「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這四句話可以描述目前的狀態。台灣有無可能透過兩岸經濟整合或是雙方合作獲得更大的市場,這是一個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某些產業可能會因此受惠,但有些產業並無受惠,比如說台灣的四大產業,包括太陽能、LED、DRAM、面板,這些產業與大陸是平行競爭的,當時面板輸出被中國課徵8%的高關稅,面板業是受害者,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對於台灣的產業戰略,不是整合即可獲利。若中國欲展現惠台措施,應該要思考如何降低關稅,但是在31項惠台措施中,多以內地化為主要考量。

鄭文燦指出,雙方在經濟上有不同利益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如何處理政治問題,讓兩岸之間的威脅、衝突、風險極小化,這仍是兩岸執政者的責任,必須分別對兩岸人民負責。就他觀察,保持現狀仍是多數人的共識,他曾經分析國統綱領,國統綱領有三階段,其核心精神在於解釋目前沒有統一條件;而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解釋目前不需要宣布獨立的原因,因此,兩個政黨在處理統獨問題上,皆不希望兩岸衝突、急速改變。他也認為,這亦是北京政府目前的主要政策,雖然有統一的目標,但就現況來說,維持和平、穩定,持續進行經貿觀光往來,還是正確的選擇。

鄭文燦也指出,他的立場是「兩岸共好」,必須撇除不必要的惡意,像是中國所提出的藍色縣市旅遊就是典型的統戰失敗之作,而經常也有兩方提出極端的論述,雙方執政者都不應把極端意見當主流,用極端看主流民意,這是錯誤的。主流是善意的,十九大結束後,期待兩岸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雖然目前還尚無大進展,但相信兩岸領導者都有足夠的智慧來解決問題。兩岸經濟合作經貿交流不可能迴避,大部分台灣的企業都會爭取中國市場,但不要太高估、也不低估;他也認同,從政不需要口水戰,網民論戰並不代表主流意見,若兩岸間存有更多善意,不只不會兵戎相向,在處理其他問題也會更友善,所以如何處理兩岸人民之間的善意,而非升高衝突,並在兩岸之間創造最大的機會,讓風險降低,仍然是政府要去面對與處理的議題。

也談到,兩岸要做實事,這是最基本態度,他看到共產黨「莫忘初心」論述,初心是為民服務,早期共產黨員薪資比一般人民水準低,因此當時才能取代國民黨。如何讓兩岸政治回到基本面,增加兩岸人民的幸福、共同利益,這個部分是需要討論的。我們用憲法增修條文、兩岸關係條例特別法去規範兩岸關係,這是兩岸關係微妙的地方,當我們還沒有能力完成最終方案,而採取各方均能接受的暫時方案,多著重於實際工作,兩岸可以慢慢往好的方向邁進。

也表示,市府成立「兩岸事務小組」,聘請學者專家、台商會長擔任顧問,統籌桃園市的兩岸交流事務;而桃園的陸配、外籍配偶相當多,因受限於身分證取得6年的時效,他採取友善包容的新政策,只要有居留權,就會發給市民卡,讓其擁有歸屬感,享受市民卡相關福利,包括:搭乘公車、捷運享有優惠,亦可作為運動中心、圖書館使用。他認為,如果雙方可以理性思辨,在感情方面多一點考慮,兩岸關係會變得更好。

現場民眾提問「桃園在兩岸交流的角色?」鄭文燦說明,現今兩岸交流仍存有障礙與限制,但去(106)年共有155個大陸團前來訪問,桃園市各界也有50團到大陸,雙方還是有交流。在城市治理層面,鄭市長指出,中國許多城市非常值得學習,像是虹橋樞紐將高鐵、地鐵、機場、高速公路全部整合,具有長遠的願景,雖然政治上有差異,仍有互相學習的價值。

也強調,他也多次表達歡迎陸客前來桃園,目前自由行人數相當多,桃園國際機場旅客數平均一年成長5%,去年旅客量達4,488萬人次,期盼兩岸交流可以常態化。

鄭文燦也說,如果是「兩岸一家親」論述,中國就不應該說不排除使用武力,善意必須要累積;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談到文化同源,台灣與中國之間有複雜的歷史紐帶,雖然中國認為此為獨派宣言,但是,這個決議文仍然有善意的出發點。雙方應該用更大的智慧來解決兩岸的歧見。

現場民眾提問「香港在80、90年代後影視產業相對沒落,台灣也逐漸邁向此種現象,而最近31項惠台措施有針對台灣影視人才磁吸的條文,請問桃園如何在影視產業扮演起頭羊的角色?」鄭文燦指出,過去好萊塢將台灣視為全球十大市場,但現在中國所佔的比例大幅提高,其影視產業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逐漸展現自己的風格。香港曾是華人電影的主流,但為了大陸市場,其整個根基逐漸消失,因此從香港經驗看台灣,就是要在爭取中國市場的同時,也要保留自己的特色。

又說,他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時,採取較開放的態度,台灣的文化與政治區分非常清楚,人民有足夠的判斷力,若以希臘城邦比喻,台灣在華人世界就像雅典,有文化也有民主,台灣要走雅典的路,用文化、人權去影響華人世界,因此,台灣對中國的文化影視產品開放性是足夠的。

鄭文燦指出,用經貿數字來看兩岸,兩岸經貿關係非常密切,蔡總統提出新南向政策,但並非要取代兩岸經貿,而是在新興市場尋求更多的商機,將東南亞國家當成新的選項,是「China+1」思考模式,就像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希望透過投資基礎建設,帶來更大商機。

(自立晚報20180308)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