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網
壽山巖觀音寺
壽山巖位於桃園縣北方,台北、桃園縣間縱貫路路旁,即龜山鄉嶺頂村西嶺頂十八號往昔便是交通之關隘。嶺頂村舊名龜崙嶺,山形如龜,龜乃長壽之物,於山岩下建寺,故名「壽山巖」俗稱嶺頂廟。但壽山巖的前身其實就是「三草庵」其創建緣起於乾隆七年(一七四二),有一沙彌順寂(俗稱鄧定國),乃粵東嘉縣人,自南海普陀山潮音寺攜觀音佛祖正二媽神像乙尊,轉由潮州渡海來台。當時從滬尾港上路,繞觀音山麓,經坪頂南下,至現廟地古榕樹下時,日已銜山,乃在附近村民汪斗家寄宿。第二天啟程就道,步行不久,突感覺腹痛難忍,只得重回古樹下偃臥,矇矓間夢見觀音大士現身寮前,驚醒後腹痛頓癒,明白大士欲在此地安身,遂以佛像置諸榕樹下,未幾聞風前來參拜者,絡繹不絕,後有村人張衍剛就商於順寂,結一草房,移像其中,朝夕膜拜,不久奉者甚眾,遐邇咸開。

迨至乾隆二十五年(十七六○)十二月,有舊路坑庄民張志榮,因妻有孕,已屆臨盆,偏偏連日腹痛,未見生產,於是在佛前虔禱庇佑,遂能順利產下一男。為報佛恩,於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獨資創建茅屋一椽名為「三草庵」安奉菩薩,供信者禮拜,於是遠近信仰歸依者眾多。

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夏,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鎮府總兵,正黃旗蒙古人把岳忒氏哈當阿,奉命南下綏靖盜患,乘輿經過庵前時,轎桿忽然間折斷,出而見一草庵,內置觀音神像,乃御轎進庵施禮休憩,信手抽出一籤,其中有句云:「添油三斤佛前點,定保前程得太平」,哈總兵不以為意,只是令隨從買油一缸奉贈隨喜,豈料抬到庵前失手墜地,缸破油散,不多不少,恰好只剩三斤油,這下不得不衷心信服,於是祈禱默佑,許\以平亂凱旋後,必當建置新廟答報,乾隆六十年,果然戡平盜亂,凱旋返歸溪水時,感其威靈,特撥白銀千兩,寄託順寂,以踐宿願,隨後召集地方耆紳,會商籌建新寺事宜,推謝秀川,呂文明等為董事,興工建廟,自乾隆六十年八月動工,至嘉慶二年(一七九七)一月告竣歷時三年,但是只完成正殿,移佛像其中,由哈當阿親題『慈航廣濟』乙匾,懸在正殿,以答神庇,並正式命名為『壽山巖』。

本寺於民國四年由五大坑庄仕紳磋商於現址重修正殿,至民國七十五年增建「凌宵寶殿」益增本寺莊嚴宏觀為政府核定在案之「三級古蹟」,創廟迄今已逾二百五十七年。

為確保寺產,經過區域內信徒民國五十二年集會組織財團法人,並經呈奉有關機關立案,登記為「織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縣壽山巖觀音寺」,以復興中華文化、宣揚佛教道德、樹立團結互助精神,興辦慈善公益事業,促進社會福利為宗旨。

本寺為實現宗旨無不戮力以赴,為宏揚佛教濟世救人精神每年均舉辦冬令救濟、急難救助、貧困醫療救助暨各種傳統法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進而淨化民心、改善民俗,端正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