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網
甘泉寺
沿自清乾隆四十五年前,即中華民國一百三十二年前,本寺之右,前海岸一帶為純白沙積成小山丘,奇峰矗立,高約數十公尺,雖季節狂風摧殘,不增不減,秀麗如畫,遠望之白雲皚皚,有如天境,甚為壯觀,令人喜愛遊賞。據說每當風和日麗之晨曦,隱約可見一位騎白馬之神在沙丘上奔馳,當地居民曾出現幾位文武秀才貢生舉人等,確為一白馬龍穴。

左前方海岸燈塔邊一帶形成半土墩,墩前有一水池,乾旱不竭,滂沱大雨不溢,其形如金鵝戲水,該地也曾出幾位貌相奇特之將才,據說該穴為金鵝孵蛋龍穴。

本寺坐向為巳山兼巽,在兩大龍穴之中,其形如一條金龍舞爪,由當時之地理名師點出此龍穴為建廟的好地方福佑百姓,因而命名福龍山,即為本寺現在地點。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十七八○年)農曆二月十九日,本寺右方有一水塘,今名為貴母坡塘,是日晴空萬里,忽然一聲霹靂,天降豪雨,塘上湧出一石像,其形如神尊,載浮載沉,牧童擲石不中,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由一農夫撈起坡傍,築一草寮供祀之。三天後,神靈降乩謂眾曰:石像即石觀音佛祖,以救苦救難,普渡眾生,降臨凡間,眾信士若有疑難雜症,有求必應,無不靈驗。傍有一水窟湧出一道清泉,其水清澈如鏡,飲之甘甜如飴,是年正值瘟疫流行,佛祖降示,泉水飲之可治瘟疫,試之困靈驗,於是泉水治疾不逕而走傳遍全,台求飲者絡繹於途,治癒者不計其數。

清咸豐八年(公元一八五八年)四月間,當地仕紳募款建造簡僕廟宇一座,至次年十一月竣工。因甘泉水顯跡著稱,遂命名「甘泉寺」,供奉主神「石觀音佛祖」,有求必應,顯赫有年。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地方仕紳續募款建後殿和兩廊,次年竣工,廟宇新成。民國四十四年(公元一九五五年),因廟貌年久失修,舊陋不堪,由管理人黃景祥先生召集信徒大會,推選廖團景先生為修建主任委員,梁乾旺先生、黃金水先生為副主任委員。同年十二日四日興工改建,至民國四十七年十二月三日完竣,成為一座富麗堂皇之廟宇。

神靈顯赫,善士有求必應,地方繁榮,安居樂業,香客與日俱增,以致廟堂不敷容納香客,且廟後方路基柏油路面填高,使廟形顯得矮小,於民國七十五年信徒大會推選曾獻奉先生為主任委員,謝委員代表地方仕紳相商決議,以自由樂捐方式重新改建,自民國七十八年(公元一九八九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動工到民國八十六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歷經八載完成一座五山三山,三層三進,宮殿式建築,巍峨壯觀精雕細琢,巧奪天工,富麗當皇之寺廟。寺內保留傳統民族文物、史跡、藝術、石雕、浮雕、銅雕、名人筆跡等,廟後壁上有全國首創觀世音菩薩銅雕像,法相莊嚴肅穆,令人起敬。一樓主殿供奉石觀音佛祖,左堂註生娘娘,右堂福德正神,二樓前殿正殿供奉彌勒尊佛、哪吒\三太子,左堂天上聖母娘娘,右堂玄天上帝,後殿正殿玉皇大帝、三官大帝、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左堂南斗星君,右堂北斗星君,三樓正殿供奉無極大天尊,日月星君及二十八星宿星君,關聖帝君純陽祖師,左堂瑤池金母娘娘,右堂王母娘娘,神靈顯赫多年,眾信士同沐神恩,共沾聖德。

廟右方甘泉井,泉水甘醇如飴,清涼驅暑,遠近聞名,求飲者,絡繹不絕,遐邇馳名,家家沾德,戶戶迎祥,均賴佛光普照,感恩無涯矣!